两类耗材,进入带量采购新时代

2024-12-25 15:44:47

近日,河南省人民医院在官网发布了《关于神经介入类、外周介入类耗材信息申报的公布》。



自去年3月起,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等权威医疗机构牵头,河南省公立医疗机构医用耗材采购联盟正式成立,并针对神经介入类和外周介入类医用耗材展开了为期一年的带量采购。在这一轮的采购中,两类医用耗材共计2323个品规,通过激烈的价格谈判,最终实现了53.6%的平均降幅临床常用的神经介入球囊扩张导管,价格从原本的17000元锐减至5000,为患者减轻了不小的经济负担。


如今,首年采购期满,接续采购的号角已经吹响。此次接续采购,不仅规模更为庞大,涵盖了更多的产品信息,还吸引了众多此前未曾中选的耗材企业积极参与。这一变化,不仅进一步增强了联盟集采的辐射能力,更显示了国产耗材品牌在神经介入、外周介入两大领域的快速崛起,为联盟集采提供了更大的砍价空间。





国采与地方联盟联动




与河南公立医疗机构耗材联盟遥相呼应的是,国家层面以及地方联盟在介入耗材带量采购上的不断发力。在最新出炉的第五批耗材国采中,外周血管支架类耗材成为了降价的新焦点。18家企业中选,中标价普遍在3000-4000元上下,需求量高达25.8万个,这无疑为市场带来了又一轮强烈的降价冲击。


而在地方层面,安徽、甘肃等省份也纷纷行动起来。安徽针对颅内支架、取栓支架和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启动了为期三年的带量采购,设置的最高有效申报价进一步下探,彰显了地方在医用耗材降价上的坚定决心。同时,由甘肃牵头的24省外周介入联盟集采也正式启动,品类包括外周血管介入类微导管、微导丝等多个细分领域,采购周期原则上为2年,为市场注入了新的降价动力。





国产替代加速推进




长期以来,神经介入、外周介入等高端介入产品市场几乎被外资品牌所垄断。然而,随着集采政策的不断深化和国产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一市场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国信证券预测,到2025年,中国神经介入器械市场将达到128亿元,国产替代的进程将显著加速。而在外周血管介入产品市场,中国占全球市场份额的比例也在逐年提升,预计未来六年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1%。


国产企业的崛起,不仅体现在市场份额的提升上,更体现在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上的不断突破。在新的价格周期下,国产与外资的市场占比差距将逐步缩小,中高端产品的破局也将迎来提速。


带量采购政策的实施,对于推动医疗耗材市场的降价和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促进了医用耗材市场的公平竞争和良性发展。在未来,随着集采政策的不断深化和国产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医疗耗材市场将迎来更加公平、透明、高效的竞争格局。



免责声明:本文为合壹汇医疗整理,资料综合来源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网站及赛柏蓝器械,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方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