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介入集采24省联盟拟中选名单揭晓

2024-12-30 17:29:01

12月27日,甘肃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发布了《关于外周血管介入类微导管、微导丝等医用耗材省际联盟集中带量采购拟中选结果的公示》。



该集采周期为两年,覆盖了外周血管介入类微导管(含套装)、微导丝、明胶海绵、栓塞胶、栓塞微球等多个品类。据统计,共有44家企业的126个产品参与申报,其中44家企业的124个产品获得了拟中选资格,企业中选率高达100%,产品中选率也达到了98%



从拟中选名单来看,包括波科、泰尔茂、库克医疗等在内的外资医疗器械巨头均有多款产品中标。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本土品牌在此次集采中已经占据了绝对主流,多个品种的A组首位均被国产品牌占据。这一结果无疑为国产医疗器械品牌在外周介入领域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外周介入市场风起云涌



当前,国内外周介入市场正伴随着需求的持续增长和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19年中国外周动脉疾病介入器械市场规模为24亿元,预计到2030年将进一步增至12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5.7%同时,外周静脉介入市场患者基数更大,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而此次集采的落地执行,将极大程度地推动外周介入耗材价格的下降,从而提高临床渗透率,让更多患者受益。


对于国产品牌而言,此次集采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机遇。一方面,通过以价换量的方式,国产品牌可以迅速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品牌影响力;另一方面,集采也促进了国产品牌在技术和服务方面的竞争,推动了行业的整体进步。


然而,对于外资品牌来说,此次集采同样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虽然外资品牌在技术和服务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但在价格方面往往难以与国产品牌抗衡。因此,外资品牌需要更加注重性价比的提升,以应对国内市场的竞争压力。




国产力量强势崛起



近年来,随着国产医疗器械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支持,国产品牌在外周介入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不仅在技术层面与外资品牌的差距逐渐缩小,甚至在个别细分领域已经实现了弯道超车。


以神经介入领域为例,根据华安证券研报数据,在2020—2022年集采政策主要覆盖弹簧圈一类单品的情况下,国产四家巨头的份额占比就由3.85%迅速提升至17%。这一数据充分说明了国产品牌在集采政策下的崛起速度和潜力。


然而,随着集采政策的深入推进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国产品牌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单纯拼价格换市场的难度正在提高。在价格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国产品牌需要更加注重产品的性能和服务质量的提升,以赢得市场的认可。


其次,国产品牌还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虽然国产品牌在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外资品牌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国产品牌需要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力度,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最后,国产品牌还需要加强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品牌推广和品牌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国产品牌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加大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此次外周介入集采的落地执行标志着国内外周介入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支持,国内外周介入市场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免责声明:本文为合壹汇医疗整理,资料综合来源于甘肃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及赛柏蓝器械,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方处理。